吴道子

2024-04-19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1]
人物关系
贺知章
老师
张旭
老师
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一说宋人摹本。该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全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绘一位王者气度的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笏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以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第二段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第三段即《释迦牟尼降生图》,内容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出生的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谒见自在天神的情景。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该图着色较淡,近乎白描。
孔子行教像
孔子行教像,中国古代绘制的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孔子像存世较多,但真正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该石刻本原作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不幸遗失。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是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以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为主的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画面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
国画代表画家共21个词4.1万阅读
唐寅
代表作品:《杏花茅屋图》
朱耷
代表作品:《水木清华图》
郑板桥
主要作品 :《洛神赋图》
吴道子
主要作品 :《送子天王图》
陆探微
主要作品: 《竹林七贤》
张僧繇
主要作品 :《二十八宿神形图》
艺术巨匠共14个词1.3万阅读
黄胄
黄胄(1925年3月31日—1997年4月23日),出生于河北蠡县。原名梁淦堂,字映斋,曾用名梁叶子、苗迪,中国近现代中国画、人物画家、收藏家、社会活动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苹果花开的时候》《洪荒风雪》《赶集》《百驴图》《风雪夜归人》《送粮人》《鞠躬尽瘁为人民》《庆丰收》《巡逻图》《载歌行》《松鹰图》《叼羊图》《姑娘追》《日夜想念毛主席》《爹去打老蒋》、《人畜两旺》《打马球》《在战火燃烧过的地方》《金色的道路》《春节劳军图》《我爱北京天安门》《女民兵》《炊事员》《藏童上学》《井冈山第一面红旗》《谈心》《亲人》等,著有《黄胄谈艺术》《黄胄书画论》等。黄胄于1944年拜赵望云为师;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954年,任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创作课讲师;1954年,创作作品《帐篷小学》《祖国的眼睛》等;1962年,创作作品《女民兵》《炊事员》等;1973年,创作作品《送粮图》《年青的一代》等;1978年,创作作品《松鹰图》《百驴图》等;1982年6月,在兰州举办黄胄画展;1984年,创作作品《松鹰图》《欢腾的草原》;1988年12月,任黄冑美术基金会会长。1991年9月,任炎黄艺术馆馆长;1993年12月,在香港举办“黄胄画展”;1995年9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1997年4月2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2岁。
张大千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代表作品《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1911年9月,张大千就读于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随后在华美初小学毕业。1914年9月,就读于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之后转入江津中学。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艺专学习印染,仍习画不辍。1919年,由日本回到上海,先后拜书画家曾熙、李瑞清为师,主攻魏碑,兼学行、草、篆、隶等体。在上海期间,与兄弟张善孖昆仲创立大风堂画派。1944年,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受到重庆各界关注。之后在亚、欧、美举办了画展,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1949年,创作《荷花图》,现藏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了《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根据通知,张大千的书画作品将一律不得出境。
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徐悲鸿于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191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4年,创作作品《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1930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1934年,先后在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中国近代画展;1935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彩霞》《黄山》,创作完成国画作品《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1938年,创作完成作品《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并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41年,创作完成作品《奔马》,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办筹赈画展;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别    名
画圣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阳翟(今河南禹州
出生日期
约 680年
逝世日期
759年
主要成就
画圣
开创“兰叶描
人物画称作“吴带当风
主要作品
送子天王图、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
本    名
吴道子
后世尊称
画圣
人物生平播报编辑
年少刻苦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吴道子大约生于约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时期),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公元709(景龙三年),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洛”。 [2]
入宫作画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3]
公元725(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2] [4]
吴道子壁画(5张)
公元742—755(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 [2] [5]
晚年传奇
公元758—759(乾元年间),吴道子尚健在。卢稜伽是吴道子的门生,“乾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后又在庄严寺三门绘画,“锐思张开,颇臻其妙”。吴道子见了卢稜伽的绘画,觉得他有很大的长进,酷似自己的笔法,于是惊叹说:“此子笔力,当时不及我,今乃类我。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由于卢稜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地绘画,过了一个来月,即离开了人世。乾元年间,吴道子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至于以后吴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载,也就无从考证了。
约公元759年左右(唐肃宗时期),吴道子卒。 [1-2]
主要成就播报编辑
绘画造诣
 吴道子壁画《维摩经变图》(局部)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6]
为人师表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6]
人物评价播报编辑
后世影响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的画风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
宋代画家李公麟的朴素淡雅的“白描”,便是从吴道子“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发展而来的,白描成为我国绘画上的一种新体例。
在他的遗迹湮没殆尽的今天,画圣吴道子仍被画坛所熟知,这是因为他创造了支配民间画坛一千多年来历史的画派——民间传统画派。我们见到的唐朝以后的壁画都有吴道子的影响。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 [6]
历代评价
唐朝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
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7]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笔法记》) [8]
宋朝
郭若虚: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图画见闻志叙论》) [9]
苏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 [10]
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蓴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11]
元代
汤垕: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蓴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画鉴》) [12]
明朝
李日华:每见梁楷诸人写佛道诸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气耳。至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紫桃轩又缀》) [13]
周履靖:吴之人物,似灯取影,逆来顺往,意见叠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把,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而来,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画人物论》) [14]
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四友斋画论》) [15]
清朝
方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其致。(《山静居画论》) [16]
沈宗骞:.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 [17]
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芥舟学画编》) [17-18]
主要作品播报编辑
吴道子作品集(13张)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兼工山水,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生“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
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 ,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还流传有 《宝积宾伽罗佛像》 、《道子墨宝》等摹本 ,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丽江永胜县城三公里外有一胜境,乃滇西久负盛名古迹之一。此处四时掩映于古木参天碧绿青翠的壶山之间,唤作“灵源箐”;因庙宇内石壁上镌刻有唐朝画圣吴道子所作观音像,又得名“观音箐”。
吴道子所做的卷轴画也相当丰富,如《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史料中记载了很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确定是否为吴道子的真迹,以下列举的都是可以考证的确实是吴道子的作品。 [2]
吴道子部分作品 [2]
画作类别
画作名称
故实人物
梁武帝
《郗后》
《明皇受篆图》
《金桥图》
《朱云折槛图》
《汉光武帝燎衣图》



人物写真
《玄元真》
《孔圣像》
《孔子按几 坐像》
《司寇像》
《颜子像》
《仲由像》
《李林甫像》
《陈希烈像》
《杨国忠像》
《一行大师真》
宗教壁画
《托塔天王图》
《大护法神像》
《孔雀明王像》
《十指钟馗图》
《宝积宾伽罗佛像》
《万国咸宁》
《云行雨施》
《江海奔腾图》
《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
山水及其他
《南岳图》
《双林图》
《华清宫图》
《群驴图》
《鹿图》
画作风格播报编辑
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在他独自画《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的过程中,其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局部)》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等,“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圆光最在后,一笔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他画的人物,使人感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可见,他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切感人。他画人物,人体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确。 [19]
吴道子画像(4张)
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相》是其代表之作。《东观余论》记吴道子在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时说:“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既然画中无“刀林、沸镬”的恐怖的直觉形象来辅助画面的“阴惨”,那么作品中当然要有比神灵鬼怪等更能强烈地感动人心的力量。据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生(道子)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吴道子在佛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1]
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吴带当风”。敦煌的唐宋壁画中可见类似风格。与吴道子风格相似的还体现于线描与晕染等技法上。学者们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兰叶描与吴道子线描绝技也是一脉相承的。唐代流行的兰叶描所描勾的形态,外柔内刚,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委婉柔丽。
在画史上评吴道子壁画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道子之画如塑然。”许多学者赞叹吴道子的画:“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比比皆是。 [19] [22]
阅读41245349
分享